设为首页 / 添加收藏 / 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法学园地 -> 业外作品

【荐读】日日精进 久久为功

发布时间:2019-10-16 17:24:26


    “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也。蟹六跪而二螯,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,用心躁也。”荀子在《劝学》中这样写道。蚓与蟹,从外表来看,一个柔弱,一个刚强,然而由于二者在“用心”上的不同,结果形成巨大反差。可见,无论自身的先天条件有多好,如若缺乏“用心一也”的坚守,势必难成大事。

  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;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:乐羊子出远门拜师求学,一年后就回到家中,妻子问他缘故,乐羊子说:“出行在外久了,心中想念家人,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。”妻子听后,拿起剪刀走到织机前准备剪断正在织的布匹,并说:“夫子积学,当‘日知其所亡’,以就懿德;若中道而归,何异断斯织乎?”意思是说,你积累学问,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,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;如果中途回来,那与剪断这布匹有何不同呢?乐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所感动,重新回去用七年时间修完了学业。

 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,就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行动,不达目的不罢休。三国时期钟繇的书法成就,与其始终不渝的练习密不可分,他曾自述:“吾精思三十余载,行坐未尝忘此,常读他书未能终尽,惟学其字,每见万类,悉书象之。若止息一处,则画其地,周广数步;若在寝息,则画其被,皆为之穿。”北宋苏轼在《题二王书》中也说:“笔成冢,墨成池,不及羲之即献之。笔秃千管,墨磨万铤,不作张芝作索靖。”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坚持一点一滴地积累、日复一日地钻研,才会迎来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。

  滴水穿石,一滴不可弃滞;久久为功,一日不可偏废。用功就好比挖井,一锹下去可能会挖到砂石瓦砾,再往下挖可能还会挖到更为坚硬的岩石,但只要始终保持一种静气志气、一股痴劲钻劲,倾力深挖不停歇,自有清泉涌出时。新中国成立后,党带领人民办成的许多大事难事、铸就的许多伟大精神,都体现着久久为功。比如,世人所熟悉的红旗渠精神。为了解决缺水问题,1959年,河南省林县(今林州市)县委提出,从林县穿越太行山到山西,引入浊漳河的水。1960年2月红旗渠开工建设,1969年完成干、支、斗渠配套建设。30万林县人民用近10年的不懈拼搏,硬是靠着一锤、一铲、两只手,在万仞壁立、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“人工天河”。

  纤纤不绝林薄成,涓涓不止江河生。“一张好的蓝图,只要是科学的、切合实际的、符合人民愿望的,大家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,干出来的都是实绩,广大干部群众都会看在眼里、记在心里。”这一论述启示我们:欲将蓝图变现实,就须大力发扬“钉钉子”精神,一锤一锤钉下去,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,这样下去必然会见成效。反之,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,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进,即使钉进去也不会牢靠。

  新中国迎来70华诞,回顾70年来我们从站起来、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每一次飞跃,都是勇毅笃行的奋斗史。当前,面对新形势新机遇,我们仍需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,不骄不躁地做好自己的事情,日日精进、久久为功。
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  作者:王李彬

策 划:王忠梅  董   林

统 筹:程    鹏  田宜龙

编 辑:姚莹莹  

文章转载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RBOsbbYI16cBlN57jVwkIw

责任编辑:政治部    


关闭窗口



Copyright©2024 All right reserved  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  豫ICP备12000402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