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是社会的细胞,少年是祖国的未来,家庭的和睦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。2024年,上街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团队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以维护婚姻家庭和谐稳定,依法保障未成年人、老年人的合法权益,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为目标,通过打造“尚法家枫”家事审判工作品牌,不断完善少年家事审判机制,努力提升少年家事审判的专业化、人性化和社会化水平。2024年,共审结家事案件194件,以调撤方式结案148件,调撤率76.29%
一、践行“枫桥经验”,坚持把“柔性司法”和“人文关怀”理念贯穿家事审判全过程
“法官你好,我家孩子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了,我们夫妻俩准备一起送他去上学。”案后回访时,承办法官收到这个消息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
来电的杜先生在孩子高考前期,与妻子李女士因离婚纠纷闹上法庭。了解情况后,为保障孩子顺利高考,承办法官当即启动多元解纷机制,依托尚法家枫“天平工作室”三中心,与司法社工、心理疏导师、家庭教育指导师共同开展法律指导、家教辅导、心理疏导服务。打出“亲情牌”,帮助两位当事人回忆曾经的美好时光,以沟通唤回亲情。将孩子即将高考的问题摆到桌面上,引导两位当事人正视亲子关系。经过多方沟通与柔情调解,二人的问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。案后回访时,杜先生向承办法官分享了孩子考上大学的好消息。
“办理家事案件不仅仅是法律上的裁量,更是柔性司法的人文关怀,注重修复家庭情感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。”家事审判团队法官王天超说。
上街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团队始终秉持维护家庭和谐的司法理念,积极贯彻“调解优先、调判结合”的调解理念,采用调解与审判无缝对接机制,司法社工和审判人员共同参与家事案件诉前、诉中、判后各个环节。诉前以司法社工情感疏导为主,法官辅以法律指导;诉中以法官庭审为主导,同时开展调解;判后法官与司法社工共同跟踪回访,督促当事人自动履行,定分止争。调判衔接机制使得情感疏导和法律指导有机结合,全程贯穿“柔性司法”和“人文关怀”理念,更有助于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。
二、创新多项举措,维护婚姻和谐稳定,保障儿童、老年人群体权益
1.坚持一案一策,分类处理离婚纠纷,保障每案都有暖心收获
上街法院依托尚法家枫“天平工作室”加大纠纷源头化解力度,细化调解举措,采取多元预防机制,坚持首见必调、庭前必调、开庭必调的原则,对案件类型进行划分,针对不同“症结”,开出对症“解药”。对无原则性矛盾的离婚纠纷,发放《离婚冷静期通知书》,帮助双方静下心来积极沟通;对产生危机但有和好可能的婚姻,适时开展心理辅导,帮助当事人修复情感;对死亡婚姻,加强情感疏导,缓和双方矛盾,促进协商一致。
“从今往后,我们一定会经营好家庭,相互包容、相互理解,照顾好彼此的情绪......”一对夫妻在法院调解室里说出了对彼此的承诺。
张先生与刘女士经朋友介绍,一见钟情,满怀憧憬步入婚姻殿堂,然而婚后的生活琐事磨灭了双方的激情,不同的成长环境形成不同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由此带来无尽争吵最终归结于两人性格不合,终于在一次激烈争吵后,刘女士来到上街法院起诉离婚。法官根据司法社工出具的《庭前调查报告》诊断出,两人属于危机婚姻,还有挽救的可能,在征得同意后为双方发放为期一个月的《离婚冷静期通知书》,并在冷静期内多次为双方开展心理疏导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。最终,在承办法官及家事团队成员不懈努力下,通过“法律+心理”双干预,两人重归于好。
为探索新时代家事纠纷多元化解新模式,推进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,建立完善庭前走访、圆桌式审判、亲情介入、婚姻冷静期、财产申报、案后回访、困境帮扶等工作制度。依托尚法家枫“天平工作室”三中心,广泛吸纳社会力量,积极构建“1+3+N”工作模式,秉承“家和万事兴”的家事纠纷调处理念,耐心倾听、暖心交流,将纠纷化解与人文关怀相结合,传递司法温度,形成“党委领导、法院主导、多方参与、综合协调”的多元家事纠纷诉调合力,共同画好“同心圆”。
2.完善家教结合工作机制,多元联动增强未保实效
“少年强则中国强,家庭幸福则社会和谐。身为少审法官,应常怀仁爱之心、常念关爱之情,坚持‘情’‘理’‘法’多管齐下,有效化解矛盾,抵御不法侵害,力争为每一个家庭的幸福、每一名孩子的成长撑起‘保护伞’。”上街法院党组成员、副院长安韶乐表示,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密切相关,家事案件能否得到妥善解决,直接关系未成年人健康发展。
上街法院坚持“少年+家事”审判一体化融合改革创新,综合打造集未成年人审判、维权、家事调处、延伸帮扶、普法宣传为一体的工作平台。将家事审判“诊断、修复、治疗”功能和少年审判“教育、感化、挽救”功能有机融合,多措并举拓展少年家事审判方式,实现青少年健康成长、家庭和谐稳定、基层社会治理“多赢”效应。
黄先生与苏女士婚内育有一女,双方因感情破裂而起诉离婚,双方对离婚没有争议,但对孩子的抚养探望问题都有“心结”。“我不相信他,让孩子和他见面,我不放心”。苏女士担忧地说,女方担心男方会以探望之名将孩子带走。“法官,我很想念孩子,看到孩子我才能踏实。”黄先生也是同样愁苦哀叹道,男方则觉得自己看望孩子会受到女方阻挠。
“即使双方离异,也依然是孩子的父母。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要坚持亲自养育,加强亲自陪伴,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也要共同参与子女教育,积极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。”承办法官耐心地向双方释明《民法典》中有关“探望权”的相关规定、《家庭教育促进法》中对父母亲自养育、共同参与的规定等,让双方明确自己权利义务。同时,向双方发放《未成年人关爱提示》,引导双方密切关注未成年人。
经过法官、司法社工多次调解与指导,二人渐渐认识到作为父母对子女的抚养照顾等责任。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,孩子由母亲抚养,随母亲生活,父亲每天通过手机视频与孩子联系交流,假期定期探望,让孩子能够享受到父母双方的关爱。
上街法院在家事案件审判中融入少年审判“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”的工作理念,探索建立符合少年家事审判特点的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核心工作机制,努力化解矛盾,做到“案结事了人和”。
一是凡涉及未成年人抚养的案件,在送达诉讼材料的同时,向当事人送达《关爱未成年人提示》,对怠于履行抚养教育义务的当事人,依法制发《家庭教育指导令》,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,教育引导父母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责任。
二是建立婚姻家事涉少案件管理台账,对涉案未成年子女开展情绪疏导、心理干预、行为矫正、跟踪回访、诉后帮扶等工作。建立涉未回访台账,回访时,主动为当事人提供“诊断、治疗、修复”服务,帮助他们解决婚姻、教育、抚养、探望权等问题。
三是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关爱辅导工作,出台《关于防范治理娱乐场所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司法建议书》。联合中共上街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、区关工委、区司法局、区教育局、区妇联、共青团上街区委共同开展“法治夜校”进社区活动,多单位协同发力、能动履职,进一步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。
3.延伸司法服务,创新工作举措,司法为民,助力“弱有所扶”
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步伐加快,中老年人的离婚诉讼也呈现出增长趋势,且存在高龄现象。为满足老年群众的司法需求,创新建立“移动调解室”,将调解室搬到当事人家里、病房和养老院中,充分发挥“移动调解室”灵活、亲民的功能,在当事人熟悉的环境中,最大程度缓解因案件带来的紧张情绪,增加对调解工作人员的信任感。
行动不便、坚持离婚的胡大爷,住在养老院、起诉赡养费的刘大娘,经过“移动调解室”多次上门调解,最终都以调解的方式结案,当事人均得到满意结果。
上门调解,迈出去的是脚步,带回来的是民心。近年来,上街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,不断完善“一站式”多元解纷机制。为涉及妇女、儿童、老年人、残疾人的案件,开辟绿色通道。为生活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搭建司法救助“暖心桥”,打通司法为民“最后一公里”。被起诉离婚的李先生,身患疾病,还有未成年子女需要抚养。结案后,法官联合司法社工链接慈善组织共同介入,为他们送去慈善物资的同时,还为他的孩子带去能够继续上学的好消息。
上街法院积极推行司法便民,依法主动释明、合理引导,努力做到平等保护;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,把需要扶助的弱势群体放在最高位置,把司法的关怀送到最亟须的人群;坚持“修复”为主,尽力以调促和、多元化解,促进夫妻和好、亲情和睦、家风和谐,坚持司法为民,让家事审判工作“润物有声”。
三、加强法治教育,构建立体化、精准化新模式普法宣传格局
选派经验丰富的员额法官到辖区14所中小学担任法治副校长。2024年上街法院共开展预防校园霸凌、预防未成年人遭遇性侵、校园安全等主题的法治教育宣讲课27次,辖区两万余名中小学生接受专业法治教育。
积极落实法治副校长工作机制,常态化开展各类普法教育活动。抓牢“开学周”“宪法日”以及儿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,组织发动法治副校长积极履职。法治副校长们纷纷走进校园,凭借自身丰富的法律知识与实践经验,通过集体教学、互动问答、以案释法等多种形式向同学们普及法律知识,引导青少年扣好“人生第一粒法治纽扣”,成为广大青少年的“法治引路人”。
“当我敲响法槌的那一刻,我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和责任的重大。我要好好学习法律知识,以后做一个真正的法官。”在一场模拟法庭活动中扮演审判长的同学激动地说。
上街法院创新法治教育实践活动,不断丰富青少年法治宣传形式,邀请学生走进法院,开展模拟法庭、实地参观、旁听庭审、职业体验等活动,2024年共邀请中小学生“走进法院”学习参观5次,开展小学生职业体验活动2次,模拟法庭活动3次,让师生零距离接触审判工作,在学生心中埋下法治的种子。
下一步,上街法院将紧紧围绕“公正与效率”这一主题,在继承和发扬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基础上,不断优化和完善少年家事审判方式、工作机制及服务理念,以家事少年审判夯实基层社会治理之基,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司法保护就在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身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