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爸爸,你多久没给我打过电话了?”13岁的阿雅问出了憋在心中很久的问题,也让法院调解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。父亲阿强语塞的神情,折射出这个家庭正面临的双重困境——不仅是几万元抚养费的经济纠纷,更是亲情纽带断裂的情感危机。
时间回溯到2021年11月,阿强与阿云签下离婚协议:两个女儿由母亲阿云抚养,阿强按月支付抚养费。可从2023年起,阿强收入减少,便开始拖欠抚养费。无奈之下,阿雅与妹妹阿月诉至法院,要求父亲付清抚养费。
“若只判他付款,这个家的问题真能解决吗?”承办法官王天超翻阅案卷时,敏锐地识破了纠纷的表象。她清晰地意识到:阿强逃避的不只是经济责任,更是“父亲”这个身份;阿云焦虑的不只是孩子的生活费,更是孩子成长中缺失的父爱;而两个孩子真正渴望的,从来不止物质保障,还有父亲久违的关怀。
为了从根源化解矛盾,上街法院启动“法官+司法社工”双轨机制——法官用法律划清责任底线,司法社工则用专业温情修补情感伤口。
首次见面时,司法社工并未急于劝说,而是静静聆听阿云诉说独自抚养两个女儿的艰辛。待情绪宣泄后,才慢慢引导她看到和解的可能。另一边,王天超法官向阿强严肃阐明法律义务,而社工则从亲情角度,唤醒他内心深处对女儿的爱。
找到问题症结后,解决方案自然水到渠成。在王天超的主持下,双方达成“分期支付抚养费”的协议:既缓解了阿强当下的经济压力,也让孩子们看到了父亲的诚意。更关键的是,司法社工为他们量身定制了“情感重建计划”——阿强承诺每周至少给女儿打一次电话,阿云则定期分享孩子的成长日常。
数月过去,法院的定期回访仍在持续。阿强的抚养费再未中断,父女间的通话日益频繁,孩子们的脸上重现笑容,这个曾经破碎的家庭正在一步步走向愈合。
这起案件的解决,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纠纷调处,真正实现了亲情的重塑。在上街法院的家事审判实践中,“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”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而是融入每一个司法环节的行动准则。
每一个破碎家庭的背后,都藏着一颗渴望温暖的童心;每一次耐心的调解,都可能为孩子的未来点亮一盏明灯。这条用法律守护、用温情铺就的道路,上街法院将继续坚定地走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