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一个家,两种不同梦想
阿振、阿玲经人介绍相识并建立恋爱关系,两人很快结婚生子,像无数普通夫妻一样,他们的日子过得平淡却充实。阿振性格保守,主张留在家乡创业并照顾老人;阿玲性格外向,渴望外出闯荡多赚取收入。随着两个孩子成年结婚,两人因生活目标差异逐渐产生隔阂。阿玲曾提及:“他总说家乡安稳,但我想到外面寻找发展机会。”而阿振则坚持:“父母年迈需要照顾,儿子们也需要就近支持。”
分开了,心的距离也远了
随着孙子相继入学,阿玲选择外出从事住家保姆,阿振则留在家乡照顾老人并协助二儿子搬运货物。聚少离多的日子让俩人交流变少,慢慢变得不理解对方。一次阿玲的不告而别,远赴外地工作,成为家庭矛盾爆发的导火索。此外,经济分配问题也加剧信任危机。阿振曾赠予阿玲黄金首饰以表心意,但阿玲将其变卖后,全数补贴大儿子购房。阿振认为妻子“偏心”损害家庭整体利益,阿玲却辩解:“大儿子经济压力大,我做母亲的怎能不帮?”
对簿公堂,却找回初心
2025年,阿玲以“感情破裂”为由诉至法院要求离婚。调解中,法官发现双方言辞激烈却暗藏关切:阿振反对离婚,但坚持要求阿玲结束异地工作,“她年纪大了,一个人在外我不放心!”阿玲虽坚持离婚,却无意中透露:“他总熬夜搬货,腰伤反复发作也没人提醒吃药。”承办法官王天超敏锐意识到,双方的矛盾主要在于长期缺乏沟通与共同规划。
情感回溯,让凝滞的爱重新流动
法官运用“情感回溯法”引导双方重温婚姻初心,使二人真正看到了彼此多年的付出。为化解僵局,法官提出三方面建议,条条指向实际问题:建议阿玲转为本地钟点工,保障家庭团聚时间;建立家庭共同账户,大额支出需双方协商;肯定阿振照顾老人的付出,鼓励阿玲以其他方式参与赡养。从空间、经济与责任三个层面帮助他们重建家庭联结。
最终双方同意按照法官的建议执行家庭“和好计划”。离开家事法庭时,阿振感慨道:“原来她不是嫌我穷,是嫌我不懂她。”这句话道破了矛盾的根源——并非不爱,而是缺乏理解。
如何在个案中,帮助身处婚姻“围城”中的中年夫妻脱困,成为了近年来上街法院家事法官身负的重要责任。法官不再以裁断者身份“冰冷”处理离婚纠纷,而是担任婚姻关系的“温情”修复师,通过倾听与引导,让当事人重新意识到婚姻危机的本质,激烈的矛盾冲突背后,实则是未被看见的情感诉求和渴望被理解与尊重。